《史记》中记载了周人先祖古公亶父传位的故事。这位周部落的首领有三个儿子:长子泰伯、次子仲雍(又称虞仲)和幼子季历。由于季历不仅贤能股票怎么开通杠杆,还生了个出色的儿子姬昌,古公便想将首领之位传给季历,以便将来由姬昌继任。为了成全父亲的心愿,泰伯和仲雍主动离开周原,远走江南的吴地,以此表明让位的决心。
这段让贤的美谈被后世广为传颂。连孔子都高度评价泰伯的品德,称赞他可谓至德,意思是达到了最高尚的道德境界。孔子说泰伯三次让出天下,百姓没有不称赞他的。但这段历史真相可能比表面看起来复杂得多,其中隐藏着重要的政治背景。
要理解泰伯让位的真相,我们需要回到当时的时代背景。古公亶父原本居住在豳地(今陕西旬邑),因受到北方狄戎部落的侵扰,不得不率领族人南迁至岐山脚下的周原。这里土地肥沃,适合农耕,成为周人日后崛起的重要根据地。这次迁徙发生在商王武乙在位时期。
展开剩余69%但这里有个疑问:如此肥沃的周原地区,按理说应该早有主人,为何能让古公亶父顺利迁入?甲骨文的发现为我们揭开了这个谜团。商王武丁时期,周原地区确实存在一个周国,后来被武丁所灭。之后商朝又在当地册封了一个子姓的周国。但从古公能顺利迁居来看,这个子姓周国应该已经消亡了。
结合文献和考古证据可以推断,在古公迁来之前,周原地区可能处于权力真空状态。商朝的势力范围已经退守到西安老牛坡一带。那么,古公是如何在这片土地上站稳脚跟的呢?《史记》中的一些细节透露了关键信息。
古公的家庭情况很特殊:他的长子泰伯和次子仲雍是一位妻子所生,而幼子季历则是另一位叫太姜的妻子所生。从甲骨文记载可知,姜姓代表羌人女性,说明古公与羌人部落进行了联姻。更值得注意的是,季历娶了商朝贵族挚任氏的女儿太任为妻。挚任氏可能是商王武丁之子祖己的后裔,这意味着周人与商朝建立了姻亲关系。
通过这些联姻,古公亶父巧妙地获得了羌人和商朝贵族的支持,使周人得以在周原立足。这也解释了为何古公最终选择传位给季历——并非单纯因为季历贤能,而是出于现实政治的考量。
季历的母亲来自强大的羌人部落,这在周人对抗狄戎时需要倚重的力量。同时,季历与商朝贵族的联姻,为周人赢得了商王朝的认可。更重要的是,季历的儿子姬昌身上流淌着周人、羌人和商人的血脉,这种多元背景使他获得了广泛支持。古公预见姬昌能兴盛周族,正是基于这些现实因素。
在这种情况下,泰伯的让位可能并非完全自愿。面对弟弟季历背后强大的政治联盟,泰伯的选择或许更多是迫于形势。这种子凭母贵的继承制度在周人内部逐渐确立。从季历开始,周人明显形成了嫡庶之分,确立了传嫡不传庶的继承原则。
这一传统延续到后来的周文王姬昌、周武王姬发,乃至周成王时期。每次继位都与其母族的地位密切相关。比如周武王的母亲太姒来自有莘氏,周成王的母亲邑姜则是姜子牙的女儿。
理解了这个背景,我们就能更好地解读商纣王的继位之谜。商朝晚期也出现了类似的继承制度转变。从商王庚丁开始,王位传承从兄终弟及改为父子相传。虽然《史记》没有明确记载传位与母亲地位的关系,但到纣王继位时明确出现了子凭母贵的原则。
纣王(名辛)能够越过兄长微子启继位,正是因为他的母亲是正妃。这与周人季历的继位如出一辙。这表明商周时期政治联姻和母系背景在权力传承中扮演着关键角色。纣王的继位并非偶然,而是当时继承制度的必然结果。
发布于:天津市